比较经典的病例,注意MR增强的分析确诊

一、患者信息及影像

患者:男性,28岁。

主诉:左眼视力下降8月余。

现病史:患者于年11月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,无明显视野缺损,无四肢活动障碍,无意识障碍,医院眼科未发现异常,近来患者感视力下降,就诊于南昌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门诊,门诊以“眶周神经炎”收治入院。饮食、二便正常,睡眠良好。

既往史:既往体健,否认传染病接触史,否认心血管疾病、代谢性疾病、血液病史,否认外伤、手术、输血史,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;有预防接种史,具体不详。

实验室检查:总蛋白71.4g/L(60-78),白蛋白44.1g/L(34-48),球蛋白27.3g/L(16-30);甘油三酯2.66mmol/L(3.9-6.1),高密度脂蛋白0.81mmol/L(1.16-1.42),甘油三酯2.66mmol/L(0-1.7)。

超声:无。

CT/MRI扫描:副鼻窦CT平扫:CT检查设备为ToshibaAquilion64排CT,患者采取仰卧位,扫描范围自额窦上缘至上颌窦下缘以下,常规扫描层厚5mm、层间隔5mm,kV,mA,矩阵×;然后行0.75mm薄层后处理重建。观察图像:观察图像:软组织窗窗宽HU,窗位40HU;骨窗窗宽0HU,窗位HU。头颅MRI平扫及增强:MR检查设备为SiemensTrioTim3.0T高场磁共振,患者采取仰卧位,扫描范围为整个头颅,层厚5.0mm,层间距1.5mm;(TSE)T1WI:TRms,TE2.46ms,Fovmm×mm,矩阵:×。(TSE)T2WI:TRms,TEms,Fovmm×mm,矩阵:×。Gd-DTPA增强扫描: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后,行矢状位、冠状位、横断位三方位T1WI成像,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为0.5mmol/kg体重。

二、病例问答挑战

问题一

医看

答案解读:C

手术所见:麻醉成功后,取仰卧位,移入内镜,镜下切除右侧中鼻甲,分离粘膜,见蝶窦开口,已被侵犯,备右侧鼻中隔粘膜瓣,磨除骨性鼻中隔后部,分离左侧粘膜见肿瘤突入鼻腔及蝶窦,清除鼻窦肿瘤,沿肿瘤边界打开左侧钩突、筛泡,打开上颌窦,暴露眶内侧缘,清除眶内侧缘肿瘤。术中见肿瘤质地硬,呈白色,考虑骨性来源,血供差,边界尚清,止血后带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术区,人工硬膜、蛋白胶,中鼻甲粘膜瓣行鞍底重建。

手术及病理

大体所见:送检灰白灰褐碎组织,5.5×4×1cm,部分组织半透明、粘液样。

光镜所见:镜检粘膜内见病变呈多灶状分布,未见明显境界,大部分区域为粘液样的背景,其间见星芒状细胞散在分布,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,核分裂不易见,部分区域为软骨组织,软骨细胞核稍大、红染,并可见双核细胞。免疫组化示:CK(-)、EMA(-)、Vim(3+)、S(3+)、MBP(-)、CD56(-)、CD99(-)、SMA(-)、Des(-)、Ki-67(+1%)、MoyD1(-)。

病理诊断:考虑软骨肉瘤。

三、诊断分析思路

图1,2,3分别为软组织窗与骨窗,左侧蝶窦区软组织密度占位,呈分叶状改变,向左眶后及鼻道突出,左侧蝶窦窦腔形态消失,相应骨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,边缘清晰光滑,内部可见点、条状钙化。图4,5MR平扫示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,其内可见条状低信号。图6,7,8MR增强扫描示肿块呈蜂房状不均匀强化,以条状分隔强化为主。图2-3矢状位显示肿块挤压同侧视神经。

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

CT平扫可见左侧后组筛窦、蝶窦及上鼻道内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,大小约3.4×3.0cm,其内可见多发点、条状高密度影,邻近枕骨斜坡骨质密度稍增高,左侧眼眶内壁及左侧蝶骨小翼骨质破坏并变形,对应左侧视神经管狭窄,视神经可见受压,左侧内直肌、下直肌亦可见受推挤。

MR平扫及增强示左侧后组筛窦及蝶窦区分叶状明显长T1长T2信号影,受累窦腔呈膨胀性改变,对应鼻中隔可见受侵蚀,瘤体边界尚清晰,左侧视神经、内直肌、下直肌可见受推挤,增强扫描肿瘤可见不均匀明显边缘强化。

本病例的读片思路

(1)发现病变与认证:本病例CT及MR平扫很容易发现病变,但对病灶定性较难;MR增强扫描十分必要,一是容易显示病变实际累及范围,二是有助于了解病灶血供情况及强化方式。本病例基本征象为分叶状形、边缘清晰、密度不均匀和中度不均匀强化占位性病灶。

(2)定位诊断:定位诊断的含义,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,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。对于本病例来说,病灶位于前中颅窝底,蝶窦区为主,其来源可能为上皮组织、纤维组织、软骨组织等。

(3)定性诊断: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28岁年轻男性,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,即由肿块引起的继发临床表现,单从患者年龄和副鼻窦CT及MRI平扫表现来说易考虑为良性病变,如软骨瘤、慢性副鼻窦炎等,但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边缘强化,更倾向于恶性占位强化方式。因此,本病例术前正确诊断的可能性与概率是很小的。

四、诊断与鉴别诊断

诊断要点

本病例的特点为年轻男性患者,以眼科症状为主。CT上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分叶状膨胀性生长软组织肿块影,其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;MRI表现为明显长T1长T2信号影,边界尚可,增强扫描可见肿瘤以明显不均匀蜂房状强化为主。尽管副鼻窦占位病种繁多,但本病例术前还是首先考虑为软骨来源肿瘤性占位,诊断为“软骨来源占位可能性大”。如开阔诊断思维,并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,应考虑到恶性占位可能,因此,该病例做出软骨肉瘤的诊断难度是很大的。

鉴别诊断

(1)慢性副鼻窦炎:以上颌窦多见。影像学表现为窦壁粘膜增厚并软组织肿块形成,窦腔内可见液气平面形成,部分伴有沙粒状、斑片状、线状等钙化影,还可伴有骨质吸收、破坏及硬化,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。

(2)骨化性纤维瘤:颅底骨化性纤维瘤好发于青年,颌面骨多发,发生于骨髓腔,具有向骨及纤维组织双向发展的特点;CT上呈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,边缘有硬化,轻度膨胀,其内有骨化程度不一的不均匀高密度影、致密骨性间隔及低密度囊变区,可呈磨玻璃样高密度,蝶窦、筛窦可闭塞。

(3)脊索瘤: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发生于颅底者多在30-60岁。好发于中线区域,颅底脊索瘤好发于蝶骨、枕骨连接处,呈慢性侵袭性生长;MR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,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改变,T2WI类脑脊液样高信号改变,ADC值相对较低,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,CT表现为混杂密度或高密度,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影,周围骨质破坏。

(4)内生软骨瘤:罕见于颅底,主要表现为球状或分叶状混杂软组织肿块,其内可见条状、结节状高密度钙化、骨化影,其内分隔呈明显高密度改变且边界清晰,MR表现为明显长T1长T2信号影,边界清晰,增强扫描可见瘤体呈边缘轻中度延迟强化。

病例供稿:医院影像科研究生李志

专家点评

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:“软骨肉瘤”。回顾本例临床与影像学表现,还是具备一定的提示软骨肉瘤诊断的要点,如病灶呈分叶状,骨质膨胀性改变,其内条状钙化骨化影,MRI信号欠均匀,特别是T2WI高信号改变,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边缘强化,均为软骨肉瘤特点。但本病例的难点是容易判断组织来源,但定性难度较大,文献报道也十分少见,仅见个案报导。

软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,发病率仅次于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,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0%-27%,主要发生于30岁上下,常发生于髋关节或肩关节附近,但发生于颅底的软骨肉瘤罕见。颅底软骨肉瘤多起源于颅底骨缝连接处的软骨,如颅底蝶岩、岩枕和蝶枕软骨结合处,尤其是鞍区-蝶岩软骨移行处,有累及斜坡侧面,偏离中线生长的倾向。

颅底软骨肉瘤的典型CT表现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,伴不同程度高密度钙化,增强扫描后可见非钙化区呈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;相对CT而言,MRI对骨髓的信号改变更为敏感,对颅底骨质信号改变及毗邻解剖结构显示更为清晰,能更早并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、瘤内信号特点,尤其是病变周围骨髓水肿及瘤内软骨基质的显示更具优势。

像本例这样发生于颅底的软骨肉瘤十分少见,需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鉴别诊断知识,才能提高对该类罕少见疾病的诊断水平。本例最终通过镜下病理证实为软骨肉瘤。

点评专家:医院影像科曾献军教授

医看

参考文献:

[1]孟粹达,李琳,安立峰,等.蝶窦颅底软骨肉瘤二例[期刊论文].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.,47:-

[2]杨本涛.鼻及鼻窦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[会议论文]-7

[3]赵江民,戴建平,尚京伟,等.颅底软骨瘤的CT与MRI表现.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.2,13:-

[4]曾莎莎,郭建东,张水兴.CT与MRI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.医学影像学杂志.,24:-

[5]汪秀玲,胡春峰.颅底肿瘤的影像学诊断.医学影像学杂志.4,14:-

长按图片,识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用什么药好
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dnnq.com/sdxryx/6548.html
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36697号-1